岸绿景美 生态宜居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
上犹江是赣江也是长江水系的重要补给区,是赣江流域上游的一个重要饮用水源区,对赣江流域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系统都具有明显的水量调节作用。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大力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项目,从治理水体、绿化岸线到修复土壤,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全域空间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整治污染源头
一江清水静静流淌,河道两旁,草木旺盛生长,虫鸟欢歌……清晨的阳光下,上犹江岸绿景美。作为2019年全国两个、江西唯一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专项项目——上犹县英稍片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英稍片区土壤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污水处理、防洪堤及岸线修复、河湖清淤疏浚等。
英稍片区是上犹江流域环境质量最薄弱环节,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赣州市主城区近300万人口饮用水安全。过去,由于对仙人湖两岸的开发建设规划不科学,植被被大量破坏,岸坡逐渐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湖畔两岸的企业、人工渔业养殖场产生的废水,以及村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湖中,一度对上犹江的水质造成不小的影响。
上犹县按照“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的思路,推进雨污分流,开展源头治理、全流域治理。企业的生产废水、村民的生活污水以前都是混着雨水直排湖中,如今要拆除、清查、改造排水管网,工作要一家家一户户做。上犹县发改委副主任廖良祯介绍,为了做好企业和群众工作,单位联合项目部与当地村组及主管部门加强联系,组成联合团队挨家挨户上门沟通,为企业、村民答疑解惑,最终促使项目区域内的“小、散、乱、污”企业搬迁并转型升级,村民们也纷纷支持项目进展,改造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要建好管网,还要治理好水体。“在治理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科技手段,不仅可以降低污染,还能够加强水体自净能力,从而降低今后的运营成本。”廖良祯说,最终建成了坪田坝区、上坝区和英稍北岸区3个区域的污水管网,新建2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增设污水处理远程监控设备。
通过打好制度管水、治山理水、长效护水等“组合拳”,如今,上犹县断面水水质由项目实施前的Ⅲ类水提升为Ⅱ类水,企业生产废水、村民生活污水等突出环境问题得以解决,初步建成英稍片区绿色生态河湖廊道,确保“一江清水送长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整体提升,呈现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为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上犹县通过建立生态长效治理制度,把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范围由小流域延伸到上犹江流域全线,实行水中、岸边齐抓,湖里、山上共治,在全县各个乡镇及工业园建立近500个各级污水处理设施,设立200多名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对河湖进行全域性覆盖管理;组建生态综合执法队伍,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监督执法力度和环境保护力度,推进产业向绿色生态转型,全方位保护上犹江流域全线水质、空气、土壤,呵护一江清水。
推进岸线绿化
湖畔杨柳依依,花瓣摇曳间,蜂绕蝶舞。傍晚时分,仙人湖畔白边红底1400米长的塑胶游步道上,锻炼的、遛娃的、拉歌的,好不热闹。
“小时候我就在河边玩,那会儿水清岸绿;后来因为大家随便排污,竹林枯萎了,水也变得又脏又浊惹人嫌。”附近居民罗子坤回忆,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雨季一到,水流大些就会损毁河边的农田。2008年,他家就有一两亩地遭到损毁。
“岸线治理是水生态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上犹县在英稍片区大力推进堤岸、堤内、堤外立体增绿等建设,建成多层次、大绿量、高标准的护堤林带,筑牢河湖生态屏障。”廖良祯介绍,“为了保留河道原有的自然形态,一方面,我们认真推敲堤防布置线和水面线,在岸上种植千峰草、美人蕉、香樟、红杉等植物,让堤岸四季不同景,兼顾净水和美观;另一方面,在河边布设健身活动广场、休憩廊亭、巡江道、亲水平台,为村民提供活动空间。”
如今,“听雨廊”“杉林绿岛”“草阶绿廊”“竹林探秘”“生态野餐园”“森林剧场”等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态景点分布在江边游步道沿线,成为村民及游客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生态护岸不仅能够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更能让村民共享治水成果。”上犹县黄埠镇黄沙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肖隆德介绍,当地村民罗国有和妻子刘宪秀到承建该项目的华悦公司务工,勤劳肯干,如今在公司月收入1万元,家里也买了车,村里像他们这样参与项目建设的家庭不在少数。项目的建设带动了道路的建设,肖隆德当选为村干部的这几年,通组道路由1米多的泥路拓宽成4.5米的硬化路,接下来还将拓宽成6米的柏油路。
项目实施后,对上犹江黄埠段两岸岸线和3个生态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建设,打造防洪堤及岸线修复示范点;对区域内生态薄弱地质灾害易发点进行生态修复,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林地补植改造面积达600亩,森林的蓄水能力和调节气候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资源更加丰富。
建设智慧大棚
两岸铺长卷,椽笔绘宏图。上犹县梳理打通山水林田湖草治理脉络,将英稍片区之前被企业堆废渣和村民过度使用农药化肥所污染的土壤,按一年每亩500元的标准,流转了100亩土地进行治理与修复。
清晨朝阳下,英稍片区成片的民房和蔬菜大棚鳞次栉比,湖畔摇曳的垂柳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呈现水光潋滟的风景。
“搭建了现代化的大棚,种上了东南景天和菊苣用以改善土壤,使用智能节水系统对其进行灌溉,植物成熟后便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一年前从城里搬回黄沙村坪田坝组里,居住在青山绿水间“小别墅”的罗光财提到这些高兴地说,就算没有补助,大家也很愿意把田土交给专业人员治理。过去由于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当地土壤十分贫瘠,农民种植粮食作物产量不高、收益很低。而现在,这种情况得到了大幅改善。
多年前,生态环境变差后,组里有20多户村民选择外出居住或搬迁。如今,随着白鹭、锦鸡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归来的还有这一大半曾经离乡的人。一度“空巢”的村组,热闹了许多。
肖隆德介绍,好多村民回家了,为了让他们住得安稳,村里将继续流转修复好的土地,发展富硒茶叶、茶油、蔬菜等生态休闲农业,增加观赏林木和生态果树种植,嵌入休闲运动、体育健身等幸福业态,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着民生质量。改善英稍片区的生态环境,让当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了巨大提升。
“想都不敢想,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村小组能打造成花园一样。”村民罗国胜感慨万分。
遵循“生态价值转换”这项硬指标,上犹县探索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防护体系和区域经济开发优势,大力实施“治山”“理水”和“净土”工程,全方位、立体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项目区的公共卫生、生活环境、土壤环境、水质状况、径流泥沙以及生产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善,补齐了生态短板,构成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综合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三个试点示范工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犹实践”。
赖永峰 刘 兴
赖永峰 刘 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jzcc888.com.cnhttp://www.jzcc888.com.cn/news/gushixingqing/1942.html